就业形势季度分析
绵阳市2017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一、二季度)
2017-08-03

上半年,绵阳市认真贯彻落实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坚持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线,着力抓好全创试验和军民融合,扎实推进两个“一号工程”,深入实施“项目年”活动,全市主要经济指标提速升位,经济运行延续了稳中有进、稳中向好的发展势头。为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但由于经济向好的一部分因素尚不稳定,就业压力得到缓解的基础尚不稳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现具体分析如下:

一、经济总体平稳、稳中向好,助力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上半年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58.04亿元,同比增长9.0%,增速较去年同期上涨0.8个百分点;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增加值增长10.5%,增速较去年同期上涨0.7个百分点;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21.19亿元,增长12.6%,增速较去年同期下降0.5个百分点;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520.61亿元,增长13.0%,增速较去年同期上涨0.4个百分点。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指数(PPI)和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指数(IPI)分别增长0.9%5.9%PPI增速已连续3个月为正, IPI增速已连续5个月为正,且两项指标的增速逐渐提高。全市工业生产稳中有升,服务业发展提速明显,经济运行中的积极因素积累增多,确保了全市就业局势总体稳定。

二、就业局势总体稳定,各项就业数据指标较好

(一)城镇累计新就业、新增就业均较去年同期出现增长。

截至6月底,全市实现城镇累计新就业35275人,城镇新增就业29477人(城镇新增就业=城镇累计新就业-自然减员),分别较去年同期增长5.3%3.38%(见图一),城镇登记失业率3.75,同比下降0.41个百分点。

(二)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呈现逐月下降,同比也出现减少。

截至6月,全市领取失业保险金人数9135人,比去年同期减少1200人,比去年末减少792人,呈现逐月下降的趋势(见图二)。

(三)人力资源市场供需两旺,供求更趋平衡。

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上半年岗位需求人数为50091人,求职人数为44129人,求人倍率为1.14与去年同期相比,需求人数增加了2908人,增长了6.16%;求职人数增加了4834人,增长了12.3%;求人倍率下降0.06(见图三)。

(四)构筑良好创业氛围,创业人员同比增长。

近年来,绵阳市不断完善创业政策支持体系,建设创业平台载体,改善创业环境,开展多种形式的创业活动,构筑良好创业氛围,激发了大众创业热情。上半年,全市新登记市场主体22889户,其中企业6264户,同比增长31.14%15.76%;全市人社系统扶持成功创业763人,比去年同期增加54人;毕业五年内高校毕业生创业365人,较去年同期增加35人;农民工返乡创业总数38436人,本年度新增创办企业数382户,较去年同期增加165户;农民工返乡创业吸纳就业总数达到80713人,本年度新增企业吸纳就业总人数5269人(见图四)。

(五)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规模扩大,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流减少。

在全国经济企稳向好的大环境下,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机会增多,规模进一步扩大,回流人员减少。截止6月,全市农村富余劳动力转移输出总量157.04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6.15万人,其中省外就业67.53万人,较去年同期增加8.7万人;省外务工人员回流4.26万人,较去年同期减少0.296万人(见图五)。

 

三、稳中向好的基础尚不稳固,多项指标显示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一)企业向好尚不稳定,失业动态监测企业岗位出现持续减少。

人民日报6月分别前往江苏苏州和无锡、湖北武汉和宜昌、四川成都和德阳,对我国东、中、西部3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在受访的100多家企业中,11.11%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已经完全过去”,51.52%的企业认为,“实体经济最困难的时期基本过去,但情况会有反复”,还有37.37%的企业认为“困难仍在持续”。结合我市年初对147户企业的问卷调查,企业生产经营状况与去年同期相比变好的15户,较好的48户,持平的61户,变较差的18户,差的5户(见图六)。显示企业经营状况虽然有所好转,但基础尚不稳固。截至6月,全市失业动态监测企业134户,在岗职工总数为88573人,比上月建档期岗位总数减少103人,减幅为0.12%。比年初建档期岗位总数减少1053人,减幅为1.29%,且呈现逐月减少的现象(见图七)。

(二)失业登记人数增长,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同比出现下降,显示就业压力较大。

截止6月,就业信息系统登记失业32082人,较去年底增加登记失业人员4322人,登记失业人数增加;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出现同比下降,失业人员再就业6237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89%。每期停止领取失业金的人员中,待遇期满人数占比较大,重新就业停止领取人员占比较小(见图八)。

(三)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重点人群就业压力依然较大。

1-6月,从全市人力资源市场供求看:一方面由于部分岗位劳动强度大、压力大或者对求职人员的技能要求较高等原因企业难以招到合适求职者;另一方面,一部分的求职者预期过高,很多不愿意从事保险、销售类行业,愿意从事行政类工作,特别是职高类应届毕业生,很多不愿意从事一线的生产工作岗位,导致求职难度增加,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较大。如,单位负责人和专业、技术人员需求5228人,而求职人员2884人,求人倍率达到1.81;办事人员和生产运输工人需求人数18974人,求职人数16039人,求人倍率仅为1.18(见图九);在一季度办事人员的求人倍率仅有0.93。从人力资源市场求职人员看,就业转失业和新成长劳动力是求职主体。全市人力资源市场求职的就业转失业人员17658人,较去年同期增长16.63%,占求职总人数的40.01%;新成长劳动力12691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07%,占求职总人数的28.76%(见图十);而人力资源市场16-24岁劳动者岗位需求为6317人,求职人数达到8055人,求人倍率为0.78。全市就业困难人员实现就业2644人,较去年同期下降8.26%,其中岗位就业1705人,较去年同期下降11.4%。 显示就业困难人员、新成长劳动力、就业转失业人员的就业需求较大,就业压力较大。

(四)智能制造成为企业降本增效的好抓手,技术替代性失业风险增大。

在人民日报近期开展的对我国东、中、西部36市的100多家实体企业进行调查中,近77%的企业将劳动力成本列为成本压力的主要来源,其中与工资挂钩的“五险一金”负担偏重是劳动力成本压力的主要因素。与我市2016年春节后到三台、江油、安州园区实地走访企业了解的情况基本一致,企业反应“五险一金”成本占企业用人成本的50-60%左右,企业负担非常重。加速了企业下大力气向智能制造转变,人民日报调查中,宜昌奥力铸造有限责任公司陆续投入实施智能化改造,车间工人从2000多人减少到100多人;武汉美的月产空调50万台,员工1万多人,通过使用工业机器人,月产空调55万台,员工只有3000人。而我市梅林、清香园、普思电子等一部分企业都采用了不同程度的技术替代和流程优化,减少了员工使用量。1-6月,失业动态监测企业中因企业转产或经营方式调整和企业重大技术革新及机器换人减少岗位139个,占总减少岗位的13.2%,这个趋势,将增加技术替代性失业风险。

(五)建筑行业工程款拖欠现象增多,增大建筑业劳动力就业压力。

上半年,全市房地产开发投资完成86.41亿元,下降15.3%;商品房施工面积1619.33万平方米,下降7.2%。对建筑形成一定影响,在春节后地实地座谈走访过程中,江油厚坝镇的两家主要从事建筑基建、机电行业,年劳务收入分别为10亿元、3亿元大型建筑劳务公司反应:目前工程项目虽然很多,但能够及时结清工程款的项目较少,拖欠工程项目款的现象明显增多,部分项目完工后,仅能结清50%的工程款。还有部分从事建筑装修、小型建筑项目承包的人员也反应,工程项目款拖欠增多,对其持续承包工程造成了较大的资金压力。且有部分建材生产行业的从业者反应,建筑行业有收缩的迹象,对建筑行业就业造成一定压力。

四、增强经济服务就业能力,进一步巩固总体稳定的就业局势

在经济向好因素逐渐积累的情况下,要切实把握经济为就业服务的基本原则,充分发挥经济发展带动就业增加的潜能。同时,提高就业形势稳定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稳定的认识,加强公共就业服务能力,进一步营造公平就业环境,确保就业形势稳定。

一是大力发展实体经济,扩大就业容量。紧紧抓住处置“僵尸企业”这个牛鼻子,更多运用市场机制实现优胜劣汰,深入推进供给侧改革,推进“三去一降一补”。进一步简化行政审批手续,简化行政办事流程,切实落实各项“减税降负”政策,建立更加科学、合理、公平的社会收入分配机制,将资本向由虚向实引导,推进工业转型升级,抓好工业八大重点产业的过程中,大力振兴实体经济,不断拓宽就业渠道,扩大就业容量。

二是大力开展公共就业服务,逐步化解就业结构性矛盾。创新公共就业服务理念,遵循市场规律。根据产业发展方向,积极完善职业能力建设政策体系,调整职业能力培训专业、模式,让劳动者具有市场需要的劳动技能,增强劳动力市场的有效供给;建设具有专业水平的职业指导队伍,为劳动者提高专业化的职业指导、职业规划,促进劳动者建立正确的职业预期,适应劳动力市场的需求。引导企业增强社会责任感,适当调整年龄、技能、身体健康等方面的要求,建立合理的人力资源需求规划,提供有效需求;搭建公共就业信息平台,大力推进“绵阳公共招聘网”建设和推广,畅通供需双方信息渠道,完成供需对接,促进就业。

三是适应经济新常态,积极拓宽就业渠道。近年来,随着经济新常态,出现了很多经济新业态,劳动者的就业形式发生变化。绵阳作为全国唯一的科技城,要围绕科技城建设,大力发展科技人才培养、专利申请、知识产权保护、高端人才引进、科技成果转化平台等科技服务业,鼓励劳动者通过多种形式为科技城发展提供服务,从而拓宽就业渠道,增加就业。

四是加强就业形势研判,确保就业局势稳定。开展劳动力资源调查,企业劳动力资源需求调查,掌握供需基本情况。加大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失地农民等就业重点人群就业状况的研究,开展有针对性的调研分析。适时掌握就业局势,研判就业发展趋势,提供切实有效的政策措施,确保就业局势稳定。

 

绵阳市2017年上半年就业形势分析.doc